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大衛鮑依 >科學家揭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地圖 正文

科學家揭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地圖

时间:2025-11-02 06:26:49 来源:网络整理编辑:大衛鮑依

核心提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寬視場紅外探測探測器觀測到的類星體的放大視圖,該探測器為新地圖提供了數據。(圖片來源:uux.cn/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TScI

科學家揭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地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寬視場紅外探測探測器觀測到的類星體的放大視圖,該探測器為新地圖提供了數據。(圖片來源:uux.cn/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TScI)
(神秘的地球uux.cn)據美國生活科學網站(Patrick Pester):研究人員公布了一張超大質量黑洞的移動3D地圖,該地圖覆蓋了我們宇宙中有史以來最大的體積。
該地圖由130萬個類星體組成,這些類星體是由超大質量黑洞和一些現存最亮的宇宙物體驅動的活躍星係的核心。
根據紐約西蒙斯基金會發布的一份聲明,類星體發出的光來自超大質量黑洞對附近氣體雲的引力,該基金會資助並支持科學和數學研究。當摩擦加熱這些雲時,它們可以形成一個明亮、快速移動的圓盤,偶爾會噴出強大的光束。
這張名為Quaia的新地圖是基於歐洲航天局Gaia太空望遠鏡收集的數據和其他來源的類星體目錄。它出現在星期一(3月18日)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
紐約大學天體物理學家、西蒙斯基金會熨鬥研究所高級研究科學家David Hogg在聲明中表示:“這一類星體目錄與以往所有目錄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張宇宙有史以來最大體積的三維圖。”。
霍格補充道:“這不是類星體最多的目錄,也不是類星體測量質量最好的目錄,但它是繪製了宇宙總體積最大的目錄。”。
研究人員可以從類星體中學到很多東西。根據這項研究,它們的進化與宿主星係的進化交織在一起,因此研究它們可以讓科學家深入了解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生長和大質量星係是如何形成的奧秘。
科學家揭示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宇宙活動超大質量黑洞地圖
類星體是太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可以一直觀察到宇宙的起源。(圖片來源:uux.cn/ESA/Gaia/DPAC;Lucy Reading Ikkanda/Simons Foundation;K.Storey Fisher等人2024)
聲明稱,擁有類星體的星係也被暗物質包圍,暗物質是一種不可見的物質,被認為占宇宙總物質的85%,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機會來了解更多關於這種神秘物質的信息,包括它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宇宙學的標準模型表明,這些團塊會影響宇宙中規則物質的分布。
為了繪製他們的地圖,該團隊將蓋亞2022年6月發布的第三次數據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寬視場紅外探測探測器和斯隆數字巡天的數據相結合,該數據標記了600多萬個類星體候選者。
蓋亞太空望遠鏡自2013年發射以來一直在繪製銀河係的地圖。聲明稱,雖然該望遠鏡的任務集中在我們的星係上,但它也記錄了銀河係以外的物體,包括類星體。
首席作者、西班牙Donostia國際物理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Kate Storey Fisher說:“我們能夠對早期宇宙中物質如何聚集在一起進行測量,這些測量與主要國際調查項目中的一些測量一樣精確,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我們的數據是從以銀河係為重點的Gaia項目中獲得的‘獎勵’。”。